刘成果:中国奶业亟待转型升级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日前在协会2009年年会上表示,眼下中国奶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众所周知,2008年9月到现在,中国奶业经历了最严峻的考验,“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使中国奶业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又使我国奶业雪上加霜。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中国奶业该如何发展?关键是要增强信心,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实现中国奶业的转型,在转型中实现中国奶业的振兴。转型是由原来的单纯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全面提高素质和竞争力转变,由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奶牛养殖业增长方式,由“小、散、低”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转变

在奶牛养殖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过程中,规模化是基础。“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实行规模化饲养。规模化的方式有多种,除企业自建牧场,发展家庭牧场外,小区模式也是一种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有效的规模化实现形式,如山东曹县的“银香”模式、内蒙古土左旗的奶联社模式、内蒙古塞罕区舍必崖合作社模式等,值得大家借鉴。

在规模化过程中,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规模越大越好。我们提倡的是适度规模,绝不是越大越好,而要经济、实用、科学。

饲草饲料是奶牛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把发展优质青贮和优质牧草作为转型的重要措施。有专家试验,每天一头奶牛添加3公斤和9公斤苜蓿对比,结果是饲喂9公斤苜蓿的奶牛的年产奶量增长了1吨多。农业部科技入户专家组去河北调研发现,饲喂普通秸秆时,奶牛单产在4000公斤徘徊,饲喂青贮秸秆时,单产约为5000公斤,饲喂全株青贮玉米时,奶牛单产很容易达到6000公斤以上。因此,为实现3年整顿振兴的目标之一,到2011年奶牛单产达到5500公斤,必须改变饲草饲料结构,在苜蓿和全株青贮玉米种植上有突破性进展。

转变乳品加工业增长方式,由盲目扩张向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

乳品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的要求,建立稳定的奶源基地,避免哄抢奶源;要合理确定收奶半径和经济规模,加工鲜奶的乳品企业和与其配套的奶源基地必须均衡布局,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但是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复杂,需求多样,决定了中国乳品企业的结构必然是大中小结合,既要有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也要有国内知名企业,还要有地方区域性中小企业,甚至也要有一些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微型企业。中国的乳品市场仅靠几家大的寡头垄断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以大小论英雄,要淘汰落后的,而不是排斥小的。

乳品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北方的乳品企业可以考虑生产干乳制品供应全国,甚至出口;南方的企业可以考虑开发奶水牛资源,生产水牛奶制品。

在乳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要提高乳品企业的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要在全行业提倡“勤”、“智”、“诚”三个字的精神,树立行业的新形象;当好企业公民,讲信用,讲社会责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严格自律,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生产伪劣产品。

转变市场营销方式,由无序竞争向有序竞争转变,由恶性竞争向规范竞争转变

一是乳品企业的营销要由原来的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乳制品的性价比要合理,不要靠炒作,不要采取一些欺骗性手法去蒙骗消费者。二是乳品企业要由广告营销转向体验营销,必要的广告可以做,但不要像现在炒广告。企业的商业广告一般对社会上的消费者很少有吸引力,应该瞄准固定的消费人群,用企业的诚信度换取消费者的忠诚度。三是乳品企业的竞争要由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由恶意竞争转向有序竞争、规范竞争。

转变产业经营方式,由松散的买卖关系向紧密的一体化关系转变

一体化就是对奶业产业链进行整合和协调,建立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在现代奶业国家,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奶业合作社是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主要经营方式,也是中国奶业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之所以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奶源基地和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利益关系。当前,构建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可以做到的,一是实行合同收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由奶农与乳品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原料奶收购合同,明确规定原料奶收购的保护价,保证奶农和乳品企业利益均衡。在这方面,黑龙江、辽宁和上海均做过有益探索和尝试,各地可以借鉴。二是发展由奶农投资入股的合作经济组织(奶业合作社),以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和奶农的话语权,使奶农和乳品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一种现代的经营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三是由乳品企业自建稳定的奶源基地;或由奶源基地自建乳品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基地或乳品企业建起来后,本身就一体化了,既可以保障牛奶生产,又可以实现乳品加工和乳品市场的协调发展。(